現將《2022年廣東省科協科普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工作進展情況及時與省科協科普部聯系。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2年2月7日
2022年廣東省科協科普工作要點
2022年我省科協科普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推動《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落實落地,突出科學精神引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健全科學素質建設生態,扎實提升全省公民科學素質。
一、突出重點,統籌協調,健全全省科學素質建設生態。
認真履行省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加強全省科普工作的調研謀劃和統籌協調。
1.認真做好全省科普大會的籌備和組織工作。深入開展調研,全面客觀總結全省科普工作成就和經驗,找準存在問題,剖析原因,提出對策。高質量起草省領導講話、《廣東省基層科普條件提升(2022-2024年)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大會典型發言等文件材料。拍攝制作《做強科普之翼賦能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全省科普工作巡禮專題片》。
2.認真做好第一次全省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的籌備和組織工作。組織聯席會議全體成員認真學習貫徹十三屆省政府第165次常務會議精神,研究審定《全省科普大會籌備工作方案》,研究推進組建廣東科普集團和“粵科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
3.推動《條例》深入貫徹實施。繼續做好《條例》宣傳貫徹工作,推動出臺《條例》實施的系列配套政策。推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科普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年度工作部署,將科普工作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測評體系。
4.《實施方案》實施工作開好局起好步。示范開展青少年、農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產業工人、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辦好第三屆全省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第十六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第六屆廣東省科普劇大賽。創建一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辦好第37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第22屆廣東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和第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挑戰賽,組織開展好2022年青少年高?茖W營活動廣東營、廣東省中學生英才計劃、全省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等。協辦廣東省中學生五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活動。與省教育廳聯合舉辦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廣東賽區活動。與省衛健委等單位聯合舉辦第二屆廣東省健康科普大賽、健康科普月活動。與省林業局聯合舉辦林業科普講解大賽、林業科普作品創作大賽。
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動智慧科普上新臺階。
5.大力推動“粵科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帶動科普產品數字化、資源集約化、傳播立體化。整合各類科普資源,強化科普信息精準推送服務,利用多種形式常態化發布科普信息,為社會提供實時、專業、權威的科學知識和科普資源。
6.提升“粵智助”政務服務一體機科普專欄的質量和水平。開發、制作符合城鎮社區和農村居民使用特點的科普作品,并按省數字政府的要求做好運營等服務。
7.大力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推動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創新創業基地、有科普價值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科普化。
8.運營好“廣東科普”雙微平臺。提高推文運營的專業化水平,提升覆蓋面和精準度,實現內容渠道深度融合。強化“科普中國”落地應用。
三、培育亮點,以點帶面,推動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9.力推地級以上市科技館建設。推動地級以上市建設與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性科普場館,并配備必要的專職人員。推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館和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各類特色虛擬科技館,使公眾能夠便捷地實現在線虛擬互動參與。開展中小學校園科技館建設試點。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科普展教場館、科普教育基地。推進現有科技館改造升級。充分發揮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等流動科普設施的科普宣傳作用,為部分地市配置流動科技館,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
10.推動云上科技館建設。結合“粵科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云上科技館建設。
11.強化其他公共設施的科普功能。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講座、科普展覽。引導各級各類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電影院、機場、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
四、精益求精,擦亮品牌,持續深入開展主題科普活動。
12.鞏固提升系列傳統品牌。扎實辦好第五屆“廣東科普嘉年華”、2022年廣東省全國科普日活動、2022年“廣東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場活動、202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月”等品牌活動,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擴大活動覆蓋,提升活動效果。
五、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合力開展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3.拓展科普人才隊伍培養渠道。配合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科普相關專業,培養高素質科普人才。鼓勵和支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校教師等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擴大廣東科普講師團影響力和更好發揮講師團作用,深入基層舉辦科普報告。聯合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工委開展科普進機關系列活動。
14.深入開展科技志愿服務。舉辦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與推廣活動,舉辦線上線下科普講座,協助地方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務體系。
15.建立健全科普社會動員機制。指導和支持廣東省科普新媒體聯盟、廣東省健康科普聯盟、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和粵港澳大灣區科普聯盟規范運作和更好發揮作用。
六、省級統籌,市縣聯動,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普行動。
16.進一步抓好科普助力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發揮“科技小院”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科普資源下沉,組織實施美麗鄉村科學傳播行動、科普助力經濟振興行動、高素質農民技能培訓行動、農村科普信息化提能行動和農村科普能力提升行動,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才技術支撐。